内容摘要:一维修厂因为清除新款奥迪Q3一个故障码赔了5000元。车企设SFD技术壁垒,以后燃油车业务也要被锁死在4S店了?
作者丨老白金
投稿请加微信:18001896570
转载请注明来源:AC汽车(ID:acqiche)
业务交流&机会探讨请加:acqiche2025
近日,一起看似普通的维修纠纷在行业内引发汽修老板们广泛讨论。
抖音博主“达摩院·王百万”发视频称,在处理新款奥迪Q3的常规故障码清除时,瞬间触发车辆系统内置的SFD安全保护机制,导致仪表盘全面报警,油门、刹车系统失灵,最终不得不承担ABS泵总成的更换费用,痛失5000元。
展开剩余83%视频下方有不少汽修厂跟进评论称,曾踩过相同的坑大牛证券,有些是刷固件找回数据,有些则无奈地赔偿客户3000-5000元。有门店老板总结,看似简单的故障码,要像拆地雷一样谨慎对待。
据悉,车企在2024年大众、奥迪等部分新款车型中设置了SFD安全访问机制,该机制要求维修人员进行故障码清除、保养归零等基础操作前,必须通过官方诊断设备获取动态验证码解锁。
有观点指出,从用普通诊断电脑进入系统,到必须用专检诊断,再到需要购买SFD令牌解锁,车企在新车型中设置的维修权限控制系统,已经在逐步限制非授权门店的维修权限,甚至有效仿新能源品牌以“安全”为名、行“维修垄断”之实的嫌疑。
行业人士担忧,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加深,车企也正在燃油车领域筑起新的技术鸿沟,将大量燃油车售后业务“锁入”4S体系。而在这场关于技术垄断与维修权的博弈中,独立汽修门店的生存阵地恐将进一步失守。
01、是技术防护还是维修壁垒?
上述事件并非孤例,反映出车企在车辆系统中设置维修壁垒已经进入实战阶段。
具体来看,SFD可理解为车辆诊断系统的“密码锁”,是大众车企为了防止维修人员操作车辆保养相关功能,做了一个安全机制的保护。当维修人员要进行保养灯归零操作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指定的诊断设备流程解锁SFD,否则不仅无法复位保养灯,而且引发车辆其他故障。
而保养、换电瓶、换刹车片等基础的维保业务都需要解锁SFD。据另一位汽修老板表示,在给某款大众车型更换刹车片时,解锁SFD后才能完成更换,且90分钟仅解锁一次。
尽管第三方平台提供5-10元一次的解码服务,但繁琐的流程使得单次操作耗时超过1小时,推高了维修厂的时间成本与操作风险。更值得警惕的是大牛证券,大众近期已升级至SFD2版本,针对车辆的改装升级,增设第二道防火墙,进一步限制非授权维修的技术空间。
这些举措被业内视为车企迈向软件定义车辆和封闭售后生态的关键一步。
一方面,车企通过SFD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软件代码和调校数据等;但另一方面,由于故障码清除与系统复位是日常维保的高频需求,此类权限控制实际上将基础维保业务收归车企专有,迫使车主在独立售后维保将面临更高的时间与金钱成本。
因此,汽修行业普遍质疑其真实意图在于限制第三方维修,引导保养、维修业务更多地回流至4S体系内,而这也与某些新能源车企通过账号权限限制三电系统维修的做法高度相似,反映出车企在售后市场控制策略上的趋同化倾向。
实际上,SFD技术封锁背后的原因不难猜测。
随着新车销售持续亏损,售后维修市场已经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据2025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经销商的毛利构成中,售后毛利贡献占比达到了63.8%。
所以车企与经销商必将全力守住售后这块核心阵地,通过技术壁垒等方式建构封闭的生态系统,重塑维修市场的竞争格局。
02、是抱怨技术壁垒还是主动学习?
上海某汽修老板直言,“这就是新能源车企玩剩下的套路,拿安全当幌子搞垄断”,他表示,如果4S点针对汽修门店解锁的痛点,推出“故障码免费清除”相关活动,对门店将是一记重锤。
不满的情绪还在蔓延,“车子是车主的,凭什么修的时候要厂家授权?”但示范效应更令人担忧,如果车企通过SFD成功控制维修渠道,其他的主流车企可能也会很快跟进,形成行业性技术封锁共识。
积极的情况是,汽修厂要么高价买授权,要么被淘汰,最终买单的还是广大车主。但更长远来看,前有承接新能源业务受限且面临合规风险,后有有燃油车业务被围追堵截,汽修厂的生存空间将被压缩至极限,整个汽修市场多年来建立的竞争服务体系也将面临系统性冲击。
不过,也有汽修从业者表现更为务实的态度,认为技术迭代是不可逆的行业趋势,抱怨壁垒不如主动学习,他们意识到,在车辆技术快速更新的背景下,仅依赖传统机械维修经验已难以维持竞争力,必须关注厂家的技术更新版本、学习数据解析等新知识体系。
但不可忽视的是,维修个体的力量过于微小,在由车企牢牢掌控核心技术标准的游戏规则下,独立售后的长期发展空间究竟在哪里?
“车企的技术封锁看似坚固,但车主对平价维修的需求不会消失。第三方汽修厂的出路不在‘破解’而在‘合规’,要么争取授权,要么推动政策完善,否则只会在法律与技术的夹缝中被淘汰。”一位行业人士说道。
写在最后
“奥迪Q3清除故障码赔偿5000元”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后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一场由“软件定义汽车”主导的技术革命,是燃油车企效仿新能源品牌对售后主导权的激烈争夺。
作为始终被动的一方,凸显汽修企业的无奈。不过市场规则也表明,这场博弈的最终裁决权仍在于消费者。如果车企的技术垄断最终导致维修成本高企、选择单一,必将反噬其品牌信誉,这也是“5家新能源车企因涉嫌维修垄断将面临4700万重罚”话题,在行业掀起轩然大波的原因。
独立售后的这场突围,依然任重道远。
—— 全文完大牛证券。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发布于:上海市信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